福州歷史悠久。首先,距今5000多年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,先民已寓居于 今平潭縣殼丘頭。隨后,在新石器時代中、晚期和青銅時期,原始民族部落在閩江下游 沿岸的曇石山、黃土崙等地長期定居。其土著居民為"閩人"。戰國時期,越王勾踐六世 孫無疆為楚國所敗,王族南奔,進入福建與閩族人結合,史稱"閩越人"。又傳七代至無 諸,自立為閩越王;秦時將其降為君長。漢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無諸助漢滅楚有功 ,復封為閩越王,建立閩越國,都東冶,在今福州冶山一帶創"冶城",至今2200周年。 經過晉代"衣冠南渡,八姓入閩",唐末五代"十八姓從王",宋代"政治中心南移"等3次中 原人與閩越人的大融合,福州經濟、文化日益發展,城池不斷擴大。晉代修"子城",唐 末五代連續筑"羅城"和"夾城",宋朝拓"外城",明初砌"府城"。這前后6城,奠定了福州 城區"三山鼎立、兩塔對峙"的傳統格局。其次,福州從秦代設閩中郡,而后一直是福建 的政治中心。自晉代起屢作郡城、州城,至元朝確立了省城的地位。特別是先后5度建過 帝王都,其中古代有閩越國都,閩王王審知王都和宋末、明末的兩次臨時京都;1933年" 福建事變"中,又定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國都。第三,福州從漢代起即有海外貿 易。三國吳開始建立造船基地。唐朝,這里與泉州并成為國際貿易港。宋代為全國造船 中心。明朝對外貿易進入鼎盛時期,鄭和七次下西洋,累次在這里候風、補給、增員, 然后揚帆遠航。戚繼光抗倭,在這里創下光輝業跡。近代辟為"五口通商"的口岸之一, 成為中國東南的重要港口。 |
|